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将融资成本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深度绑定的金融创新产品正快速崛起。可持续挂钩贷款与可持续挂钩债券凭借“减碳可减息、转型能融资”的独特机制,成为连接金融活水与实体企业绿色转型的重要纽带。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引导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过1.38万亿元。通过绿色再贴现、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估等手段,强化对金融机构支持绿色发展的激励,支持银行与企业签订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贷款金额2.2万亿元,累计支持近2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首贷,有效激发了技术要素创新活力。
刘锋指出,新版“绿色目录”与ESG评级行动标志着中国绿色金融进入“标准精细化”“资本穿透化”“治理立体化”新阶段。未来需在“指标本土化”(如转型金融纳入评级)、“技术增信”(区块链溯源)、“人才供给侧改革”(产教融合)三方面突破,方可实现从“合规披露”到“价值创造”的质变。企业应把握政策窗口期,将ESG内化为新质生产力引擎——真正的绿色,无需“漂染”。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提到,深化碳金融创新,为绿色低碳转型注入强劲动力。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碳定价机制的核心是为碳排放赋予成本,将气候变化这一外部性因素内部化到经济行为和金融机构决策中。
中办、国办近日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加强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管理,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多位受访者对记者表示,随着《意见》落地,企业可持续信息披露不再是单纯的合规任务,而是影响碳市场履约、绿色融资成本和国际市场准入的关键考量与核心支撑。也有多家企业回应记者,《意见》明确了行业覆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公司内部已经开展了碳盘查、碳核算相关工作,一方面带动供应链协同减排和披露,另一方面为统一可持续标准建言献策。
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绿色金融通过创新金融工具,调整资金流向,能够有效助力企业降本增效、低碳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前不久联合印发《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旨在加大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近日,南通农商银行成功发放一笔碳减排支持工具贷款,为波奇尼智能装备(南通)有限公司节能换热器项目注入了关键资金支持,助力其建设工地顺利推进。这笔精准信贷有效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为企业持续深耕绿色装备制造领域增添了信心与动力。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围绕我国碳市场建设,从逐步扩大实施范围、扩展参与主体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旨在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如何积极参与碳市场建设?还需在哪些领域完善金融举措?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业内人士。
日前,黑龙江省首笔“龙江绿碳质押贷款”项目成功落地,打通了黑龙江林业碳汇生态资源价值转换的“最后一公里”。该项目中,牡丹江市以市属5个国有林场及东宁市5个国有林场、海林市5个国有林场境内部分林地捆绑式打包,合计面积377公顷,碳汇减排量5.12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为质押标的,在黑龙江自然和生态资源交易中心进行质押、冻结及公示,同步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进行质押登记等流程,成功为牡丹江市国有企业“牡丹江响水农业有限公司”授信1000万元,并实现首笔资金投放。
增强市场活力与多元参与,重点依托自愿减排市场建设与金融创新。《意见》强调要完善方法学、强化全链条管理、拓展核证自愿减排量的应用场景,同时鼓励碳金融产品创新和非履约主体入市。这不仅丰富了市场交易品种和参与主体,也增强了碳资产的流动性和金融属性,通过市场激励引导私人部门参与减排,有助于形成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的良性机制。